近日yl23411永利2020级本科生在班主任王立强老师的组织下继续深入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的系列视频,并进行了分组讨论、撰写心得感想。
视频中展现了“现代快报”武汉战疫队队长孙兰兰和湖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王彬讲述关于参加抗疫一线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其中的第23讲中,王彬总编辑先以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反映武汉封城之后一段真实的生活,展现了防控形势严峻、社会舆情复杂、媒体风险增加等实际情况。接着,王彬介绍了湖北广电所采取的措施,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为总体战鼓劲,正面宣传不添乱”、“为阻击战鼓劲,科学传播不乱讲”、“为人民战争鼓劲,关注平凡不拔高”三个方面借相关案例深入阐释了特殊时期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时代职责和社会责任;并且提到在自媒体发展快速、大屏式微的疫情时期,湖北广电及其采编人员如何借大屏场景,实现“创”中再造、“融”中回归,坚持在移动端走心式原创,制作《天使的印记、最美的勋章》等抗疫的新媒体产品。视频内容重在引导同学们关注“主流之战,内容为王 ”,借鉴抗疫一线新闻记者制作的优秀新闻案例,同时也通过《2020使用说明书》等优秀案例说明在如何在国际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启示同学们思考记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
课后第六组同学也观看了第21、第22、第23讲“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系列视频,并组织课后讨论,对疫情之下新闻人不辱使命、展现真实与温情的职业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感受到了舆情复杂之下主流媒体托举正确科学的主流意识的重要性,意识到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急需扬长避短、积极转型。
在观看系列视频、课后讨论之下,第六组的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纷纷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想。
对于如何一篇能够使人潸然泪下的报道,我觉得除了事件本身令人动容外,记者的讲述与报道方式更是功不可没。这些故事值得被世人铭记,而记者便是大众的“第一双眼”。从小到大,我都认为记者是一个担负着光荣使命的职业,他们是瞭望者、预警者也是传播者、讲述者。成为记者,便是要让人民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让世界铭记应该铭记的。记录下武汉如何从长夜漫漫走到晨曦初露,最后迎来灿烂的曙光与美好的明天。感谢这些伟大的医务人员与新闻工作者,让我们见证了武汉英雄重生,愿明年春天樱花盛开之时,一切安好。
——陈康莉
疫情的战场上不只有医生、护士、志愿者还有那些一篇篇疫情报道背后辛勤工作的记者们。他们用镜头和笔杆记录了许许多多抗战在一线的战士们,向后方在家的我们传播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平凡故事。这些记者也有家庭、也有所牵挂,可“疫情就是命令”,他们要跑得更快,为我们带来“前线”的一手资料。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向着炮火前进是每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使命。所以纵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身为一名记者也要跟随医生前往发热病房和重症病房进行现场拍照。
——徐晓婷
在新闻的拍摄方面,柯记者向我们介绍了全景拍摄以及操作无人机等,出于对新闻时效性的考量,记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传回素材。这让我懂得了以后要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采写编评始终是一个记者掌握的基本。柯记者说此次武汉抗疫,是对他精神上的一次洗礼。这不仅是一次好的实践机会,更是锻炼了他的责任与担当。作为记者,拿起手中相机的这一刻,肩头便有了对人民的责任。
——邓琴
“记者是新闻现场的逆行者,是时代的同行人。”我们“后浪”新闻人,应学习他们敬业的工作精神和专业的工作方法,并做到更加卓越,才能让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更好地为人民发声,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之声。
——董雨姝
在新冠疫情的侵袭下,医护人员时刻带着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我们谁都看不见这些天使的样貌。而《见证》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一睹口罩下天使的容颜。当一张又一张被口罩压出伤痕的脸出现、当听着他们满心期待地讲疫情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当看着他们湿润的眼眶、听到他们的哽咽……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彭春书
视频中提到,当时的事实情况不容乐观,媒体一方面怕报道事实太少,履行不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担心大量报道引起社会恐慌。由此可见,媒体环境面临疫情与舆情的两面夹击,这也是对媒体危机传播能力的一次考验。其实我认为,比恐慌更可怕的,是无知。媒体的作用就是提供新闻信息,以消除公众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对于疫情中不乐观的方面,公众享有知情权。
——宋宵佳
对新闻人来说,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有新闻的地方就会有新闻人。而我们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员工,作为未来的媒体人,作为几年后的新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一定要继承前辈们的精神品格,担好历史使命,坚持为人民发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李晓毅
“在写新闻通讯,尤其是典型人物通讯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去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就能打动人心,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有人间烟火,就吃五谷杂粮,会生病,会脆弱,会挣扎,会有人性的冲突、内心的冲突,这些细节,往往会在我们的报道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冲突,会令文字更有张力。”如李墨把握住了张定宇在接受采访时因为工作匹配而高低不平的腿这一细节,这就是一种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激发受众情感共鸣的信息。
——陈婉燕
记者,是时代的亲历者、记录者和传播者,是新闻现场的逆行者,是时代的同行人。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中,他们也会有内心的冲突、害怕和焦虑,因为他们也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但他们始终记得自己的职业使命:向着炮火前进,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他们到一线,到现场,到最近的地方,与时间赛跑,与自己赛跑,看到新闻发生的最真实的模样,努力用镜头告诉人们更多真实的信息,消除谣言和恐慌,传递震撼的、感动的和美好的瞬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许记者没办法像医生那样直接救治患者,但唯有手中的相机记录,参与其中,是责任,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