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5日,yl23411永利有限公司“讲述经历的主题报道”系列课程第三讲于永利yl23411官方中心校区董明珠楼211d教室举行。本次课程由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李海燕担任主讲人。
该系列课程接力延续了业内人士分享为主、同学与主讲人互动的模式,再度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
此次课程的主题是“主题报道的全流程创新”。在本场讲述中,李海燕结合其策划参与的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简要阐述了重大主题报道对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新闻生产的“策采编发运”五个基础流程。
李海燕以新闻定义的变动作为引入点,谈及如今新闻发生的变化。体现为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变化,新闻实践性也显著增强。这正是当下做好主题报道的新的媒体背景。
她介绍道,所谓重大主题报道,即机构媒体有针对性地对符合大众方针的主题进行报道。重大主题报道不仅是当前新闻宣传的重点,也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本领。作为媒体重大的新闻内容,主题报道往往规模较大,一般是集团式作战,资源人员需求多,这就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创新比较困难,在同题竞争的情况下,很难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但对于机构媒体而言,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组织有序的工作团队,社会各界的支持重视等优势又是其做好主题报道的法宝。当前,新媒体、全媒体报道在机构媒体中逐渐成型,重大主题报道已基本形成了全媒运营、全员参与的“策采编发运”五个步骤的全流程的创新格局。
第一个是“策”。策即策划,是主题报道的关键。它通过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或邀请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讨论,反复磋商,围绕报道的核心关键以确立主题。
她结合以下两种主题报道作为案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一种是全国性或全省性会议的大型报道策划,如何在其中发掘创新点并引爆舆论是策划最关键的环节;另一种则是一家媒体聚焦省政府长期关注的内容开展系统调研。她回忆道,山东省曾通过记者团队的调研,向苏浙沪等地的经济政策取经,发挥了媒体智库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考的重要作用。
由此,李海燕归结了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工作的三个要点:首先需要拓宽思考的深度、视野的宽度,培养前瞻意识,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其次要注意采取差异化策略,寻找典型人物和事件,在同质化中寻求突围;三是策划的进程性,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反馈及时调整方向,才能保证报道的时度效,使主题报道不失进程性。
第二个是“采”。李海燕通过一系列的事例,从时间跨度、空间跨度、内涵厚度三个层面对重大主题报道的采写原则进行了详实的阐释。
无论是在长时间了解准备的基础上到浙江采访,了解他们的民营经济和吃苦精神,还是跨越地域,到广州、杭州、南京三地考察省会经济情况,她以这些典型事例为佐证,加深了我们的认识。随后,她真切回忆了汶川地震后第四十九天进入现场的感受,用“在现场”三个字高度概括了作为一名好记者在从事重大新闻报道时应有的职业操守。她说,好记者就是始终脚踏实地,时时仰望历史星空,并将大量笔墨放在可感可触的普通人身上。
针对如何做好“采”,李海燕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将之归纳为“两支笔”——史家之笔和小说家之笔。前者是指不要拘泥表象,而要提高深度和厚度;后者意指越是重大主题报道,越要坚持大事件小切口,从小事中见大背景。她以农民卖船揭示脱贫攻坚的事例来说明,只有寻找到这样的“点”,这样的故事,才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最终呈现出好新闻。
第三个是“编”。她强调,在这个环节,应该形成差异化编辑以及多方联动。随后,李海燕以冬奥会的报道为例,给同学们展示了在报道中呈现的多方联动。
第四个是“发”。李海燕提到,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多平台推发,进行融合传播。而用户能否看到,才是传播力的关键。
最后一个是“运”。李海燕说道,媒体形态和舆论场的改变给重大主题报道提出了新任务,如果我们做重大主题报道却没有运营思维就是不合格的表现。所以,站在运营的角度,每一次大的新闻事件都是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的契机。应该借助新闻报道实现提升流量、活跃用户的目标。而在生产的环节,我们就要拥有用户思维和产品意识。她以全国两会的报道为例,介绍了在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中,报纸生产了七类产品,包括“齐鲁春潮起”系列、“厚望山海间”系列、数据类、网评类、人物采访类、微博互动类以及联动类型,并给同学们展示了相关优秀作品。李海燕说,两会的报道是一个答卷式报道,核心就是要用报道和实践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要求。主题报道要具备思想性、趣味性和故事性,要统筹会内会外、打破圈层,并实现跨平台、区域联动,引爆传播力,达到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的效果。
课程最后,同学们对本次课程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了提问,李海燕对同学们的提问做出了解答。在回答“对于学习新闻的同学有什么建议?要具备什么素质?”时,李海燕认为,不管学习什么专业,殊途同归的一点是要有目标,对自己要有要求。历史是螺旋上升的,一代一定要比一代强。但是,每一代人的境遇确实不一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时间总是分岔,把人们带向不同的未来,没有一个人可以用相同的自己过不同的人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选了什么就承担什么。所以,李海燕认为选好、抗住,就是好的人生。此外,李海燕还对“传统纸媒版面创新的流程”和“如何确定自己的创意是可以被成功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本次课程由刘明洋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