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yl23411永利有限公司暑期赴四川成都关于川剧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调研团队”正式于成都开始了调研活动。团队由尹馨同学领头,陈颖、史琳瑄、罗玉琪、魏萌跟随进行线下实地考察与走访,王琳、陈修心、邓洁茹、涂力尹在线上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资料调研与交流。
团队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广西、安徽、湖南、河南、湖北等省份,当然,也有熟知川剧、耳濡目染的四川本地人。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川剧早在唐代就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全国甚至出现了“蜀戏冠天下”的局面。清代,外省流入了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五种声腔艺术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不仅为国人所喜爱,更是远涉重洋传遍世界,例如,川剧名戏《白蛇传 金山寺》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今天,线下团队成员主要对为期10天的川剧调研进行了初步踩点,以及商讨了接下来的日程规划与安排。我们上午汇合,并于线上交流搜罗了很多与川剧相关的地点,其中,最受游客追捧和青睐的地点莫过于宽窄巷子。下午,我们前去了宽窄巷子,看到了很多开放型的川剧表演。每一个有川剧表演的门面都挤满了人群,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纪念。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备受关注的表演却有着很多瑕疵。表演者往往有川剧的行头,却失去了川剧的精髓和底蕴,甚至他们表演的背景音乐用的是京剧片段,其服装打扮也并不合适。作为四川的一张文化推广名牌,川剧也被做成各种周边出售发行。其中,以变脸为特色的玩偶备受大家喜爱和推崇。我们打算再寻时间二次探访,初步拟定研究商业运作背后的川剧发展。
除了宽窄巷子,该团队还去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川剧研究院是国内最久负盛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与上世纪最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剧社”一脉相承:有约300年历史的川剧艺术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精华,其独特的风格在剧院得到继承保留、展现和发展。
明天该团队准备前往川剧博物馆,寻访川剧悠久的历史文明与发展见证,并深思川剧未来发展前景。川剧表演推广特色之一便是它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很多饭馆不仅依靠美味的川菜风味来招揽顾客,更是附赠别具一格的川剧表演,让艺术不再束之高阁。当然,也有很多川剧表演依然选择在剧院平台演出。该团队打算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各处寻访川剧表演,细细品味其独特的吸引力。比较其戏台、扮相、剧目、表演能力及观众数量、年龄、身份的不同,做出比较得出更细致化的结论。
后期,该团队也会根据线上问卷的调研结果,联系实地考察的结论,探讨出更全面更实际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得出更严谨的结论。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川剧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如何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走出圈子,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上这个底蕴积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动,真正领略到文化软实力的强悍是我们此次社会实践需要深挖的,也便以此作类推,去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出路,建设真正的文化强国。
(文、图 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