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yl23411永利有限公司暑期赴四川成都关于川剧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调研团队”团队开展第三天关于川剧历史和发展现状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今日的社会实践主要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川剧艺术博物馆进行,该团队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老照片的观看、脸谱的学习、表演实物的观摩等活动,进行了对川剧的进一步了解。
当日在川剧艺术博物馆对该团队进行讲解的讲解员只有二十来岁,听说该团队前来的用意,她十分高兴:“能够感受到川剧依然充满着活力,依然有很多人愿意了解。”在她的带领下,该团队成员对川剧艺术博物馆所保存的物品进行了有顺序的观察与学习。其中,文献资料方面,主要是记载了川剧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川剧起源于唐朝,在明清时期吸收了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川剧体系。而到现在,川剧更多的向京剧形式靠拢,比如在头饰上,由以前的拆分型头饰变为了现在京剧化的整体型头饰。
川剧脸谱也和大家熟悉的京剧脸谱一样有讲究,不过比起京剧脸谱的“一人一面”,川剧脸谱存在着“多人一面”的情况。而有趣的是,在川剧脸谱中,还有一种一半是本脸、一半是花脸的杰作,这种脸谱被称为“鸳鸯脸”或者“阴阳脸”。神话戏《菠萝花》里的猴娘娘,便是一半女脸、一半猴脸,同一出戏里的石应龙,又是一半红脸、一半绿脸;而《聊斋》故事剧《聂小倩》(一名《飞云剑》、《宰鬼手》)里的陈仓老魔,还是一半人脸、一半“鬼”脸。这是在各种戏曲艺术中极为罕见的。
团队成员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观摩了川剧表演道具,包括川剧演员所着衣服、所戴头饰以及兵器等。
通过这次前往川剧艺术博物馆的实践活动,该团队增强了对川剧的了解,并对川剧问卷调查的问题设置有了一定的规划,社会实践进行顺利。
(文/尹馨 图/史琳瑄、魏萌)